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亚洲 > 中国 > 资讯 > 正文

海南黎锦:跳出“岛门”市场阔

来源:华人资讯网 编辑:admin 时间:2022-07-10 15:56
导读:近日,备受瞩目的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口火热开展,全国优秀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在此汇集,...

      近日,备受瞩目的“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口火热开展,全国优秀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在此汇集,前来取经的海南布黎布舍品牌主理人陈孟丽观展后直呼:“太美了!”

  陈孟丽的公司主打黎锦元素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公司一年营业额达百万元。

  在展览“锦绣海南”板块,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绣织贝)此次也选送多件融合现代设计与黎锦元素的时尚服饰参展。作为海南黎锦行业的头部企业,锦绣织贝一年的营收达到千万元。

  沿着“锦绣海南”展区往里走,即可看到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负责的台绣展台。展台不大,围观的人却不少。仅半天时间,展品就售出大半。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浙江台绣行业的头部企业之一,这家公司一年的营收可达两亿元。

  百万级、千万级、亿元级,单个公司的经济收益折射出的是一项技艺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如此“指数级”的差距,给人们带来对黎锦产业化发展上的深刻思考。

游客在选购非遗文创商品。

  创

  契合市场需求

  开发大众非遗商品

  7月4日,记者来到布黎布舍位于五指山市区里的实体店,印有黎锦纹样的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安徽游客李丽和朋友一人买了一把印有黎锦纹样的遮阳伞,“很有黎族特色,也非常实用。”

  从2014年起步,如今,陈孟丽设计的黎族文创产品已超过100种,印有黎锦纹样的遮阳伞、度假裙等,是其店里的热销款。

  来到省博物馆的海博堂,记者看到,结束参观的游客们往往会来到这里挑选几件文创产品留作纪念。同样,黎锦文创产品成为不少人的首选。

  “大件纯手工作品价格昂贵,选的这个印有黎锦纹样的丝巾,价格划算,平时也能用得上。”游客张伶俐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自己挑选的丝巾。

  一直以来,限制传统手工艺产品及其文创产品销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价格。因为纯手工制作,产品往往价格高,令普通人对其望而却步。

  “开发大众非遗商品,就要让大众买得起、买得到。同时,要按照市场的需求,通过‘现代生活用品+非遗文化+非遗技艺’的理念开发现代生活非遗商品,让越来越多的非遗商品得到市场认可。”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明哲说。

  近年来,相关企业愈发认识到价格、功能对于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市场化的影响。也正因为此,大家通过设计研发纯手工黎锦、包含部分黎锦的产品以及印有黎锦纹样的文创产品等不同类别的产品,来清晰实现价格区间的划分,让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可以契合各个消费群体的需求。

  不过,看似琳琅满目的黎锦及其文创产品市场,一些问题日渐凸显。

  “同质化过高。”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引直言:“很多公司会下单给合作社,如此一来,纹样的样式就高度依赖于织娘。这就造成了黎锦产品或产品中的黎锦纹样等元素千篇一律。”

  张引近年来致力于黎锦及其文创产业的设计能力提升。他告诉记者,在省旅文厅的支持和指导下,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牵头搭建运营黎锦设计师及设计服务平台。“平台一端面向企业了解需求,另一端则汇聚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等设计人才资源,充分实现设计与产品生产的有效对接。”张引表示,未来,平台将不仅为企业提供产品本身的设计,还将为企业提供品牌标识、门店设计等全套设计方案。

  “产业设计能力提升了,产品才会受到更多消费者的欢迎,黎锦跳出海南,闯更大市场的底气也更足。”张引说。

  困

  规模小、设计弱

  制约产业化发展

  除了市场化,黎锦发展还面临着产业化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产业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化,要求产业达到一定的规模。

  但单打独斗、不成规模,始终是黎锦做大做强的一个障碍。

  锦绣织贝总经理滕若镔介绍,目前公司批量生产织锦,仍由合作社来完成。

  陈孟丽的布黎布舍现有28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是织娘。除了自家织娘制作产品,也采取“工厂+合作社”的生产模式。

  不难发现,合作社是我省黎锦及其文创产业里的重要一环。

  记者走访了黎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和东方市市级传承人白玲组织的合作社,员工分别为60人、24人,均为织娘,业务主要靠接单生产。

  省旅文厅提供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我省产销一体的黎锦合作社增至40家,进行黎锦生产的企业超过10家。但从规模上看,无论是企业还是合作社普遍都不大,过百人规模的团队并不多见。特别是合作社,更偏向于手工作坊。

  这样的现状,对黎锦的产业化造成影响。张引所指出的“同质化过高”,其背后反映的正是设计力量的薄弱。“由于公司规模小、资金不足,大家难以推动设计产业化,高端设计师也相对匮乏。”张引表示。

  在生产环节,滕若镔也向记者道出了一些“尴尬”:“我们把黎锦交给海南的黎锦合作社的织娘们来完成。对于批量生产的部分,我们则与省外的制衣工厂合作。以服饰类为例,省外工厂规模大,成本也低。”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设计、生产等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薄弱和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黎锦的产业化发展。

  破

  线上线下发力

  拓宽销售渠道

  “有新的订单。”随着手机传出的提醒声,陈孟丽点开抖音平台,赶忙处理起来。除了自己进行线上销售黎锦文创产品外,她还将产品送去五指山市旅文局开设的电商服务中心,请他们帮助代销。

  陈孟丽介绍,在公司一年近百万元的营业额中,线上订单已经占到了三成。“电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很多游客离开海南后,会选择在线上购买。”

  有着丰富线上销售经验的微信公众号“微泰州”负责人汤丽,去年10月参加海南自贸港考察采风活动时,对东方市千人织黎锦活动赞叹不已,“如果能走出岛外,让更多人认识和熟悉黎锦,会更有利于它的发展。”

  推动黎锦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绝不能局限于岛内市场,必须把生意做到国内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

  “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让黎锦跳出‘岛门’。”滕若镔说,跳出“岛门”的方式,既可以是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设计,让更多游客来岛内购买产品,也可以通过电商等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黎锦走进岛外市场。

  采访中,记者走访我省多家设计制造黎锦及其文创产品的公司、合作社,虽然不同程度上都有涉及电商,但由于缺乏专业化运营队伍,线上业绩都表现平平。

  而在这方面,苗绣、苏绣等布局较早,已经探索出成熟模式。

  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是著名的“苗绣之乡”,有绣娘万余名。近年来,当地启动“把绣娘请回家”项目,对苗绣进行重新包装和定位,引入杭州的外贸企业和电商策划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同样,作为苏绣发源地,苏州镇湖街道不仅打造了绣品街,也为绣娘和企业经营者们提供电商培训。截至目前,辖区内经营主体在淘宝、抖音等线上平台开设“线上小店”约140家,成为全国最大的苏绣生产和销售中心。

  杨明哲认为,发展线上业务,是助力黎锦“跳出”岛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他也指出,电商只是渠道,想要通过电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其根基仍在于黎锦及其文创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类。

  “一定要把产品做精、做好。”浙江台绣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霞介绍,“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有品牌意识,以文化创意赋能非遗技艺,不断提升产品创意。传统手工艺企业更要注重自主创新和原创研发,现在我们拥有专利43项、版权129项。”

  对此,杨明哲认为,与云锦、蜀锦、宋锦、壮锦等四大名锦相比,黎锦的优势在于特色文化突出,“黎锦要注重在创新开发中不断丰富其使用场景。同时,通过各类宣介活动,加强宣传营销,打好文化牌。”

主办:华人资讯(西安)有限公司

邮箱:Chinainfo@188.com
联系方式:(中国)188 010 88588
Copyright © 2029-2021 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