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文学译者翁怡兰:要把文化、文明互鉴的桥梁搭起来
巴西文学译者翁怡兰(左)和李淑廉(右)。受访者供图
据南美侨报网报道,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文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世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在这片神秘又奔放的土地上。但此前,中国读者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以马尔克斯为首的西语作家,对葡萄牙语浸润的巴西文学知之甚少。幸而,有翁怡兰和李淑廉这样优秀的葡语文学译者,将一部部璀璨的“沧海遗珠”带给读者。
翁怡兰、李淑廉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在1960年开设的首届葡语班,曾先后供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外交部。工作之余,夫妻二人合作译介了《女奴》《幻灭三部曲》《富家女郎和她的情人》《淘气的小鼻子》《树精》《卡斯特罗传》等多部巴西文学作品。
如今,二人的两部译作相继再版,翁怡兰感慨地说道:“文化要互鉴,文明要互鉴,别的国家也有好东西,要把桥梁搭起来”。在李淑廉看来,尽管彼时没有任何搜索引擎,但他们还是克服翻译中的一切难题,将译文信达雅地呈现给读者,这也是他们最大的“satisfa??o(满足)”。
一拍即合:中巴版“高山流水遇知音”
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投影,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深层文化底蕴。一个优秀的译者不仅需要跨越语言的鸿沟,更应该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而翁怡兰和李淑廉正是为了促进中巴文化交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巴西文学作品。
然而,在那个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选择合适的巴西文学进行译介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幸运的是,时任巴西驻华大使的伊塔洛·扎帕对他们的想法非常感兴趣,极力推荐了在巴西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包括巴西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沙多·德·阿西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若泽·阿伦卡尔和被誉为“巴西安徒生”的儿童作家蒙泰罗·洛巴托。
大使夫妇非常支持二人的翻译工作,不仅是想推广巴西文学,更出于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巴西人,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尽管中巴相隔万里,但人性本身有很多相似之处,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目标”,翁、李二人对于《幻灭三部曲》的观感与大使一拍即合。在巴西,不是每个人都会看阿西斯的作品,而两个中国人却能如此钻研,这令大使赞叹不已。
灵魂伴侣:相濡以沫六十余载
文学作品的译介很难出现才华井喷式的爆发,有的只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但对翁怡兰、李淑廉而言,翻译却像是生活里的一束光,照亮了平淡琐碎的日常。
“我觉得我们关系最好的时候就是翻译(的时候)”,翁怡兰提到,在翻译工作中,李淑廉一直是“主心骨”,有时候两人会就翻译产生争论,但每次当她看到丈夫的版本还是会由衷地赞赏“落笔有神,断句有理”。言语之中,她对于这位“灵魂伴侣”的欣赏和崇拜表露无疑。
据翁怡兰介绍,他们二人虽然是同班同学,但在大学的前三年基本没有说过话。然而,李淑廉的努力她却看在眼里。在60年代,学习葡语的条件非常艰苦,班上大多人没有任何外语基础,学校也没有系统的教学材料,只有一个不懂中文的巴西外教,遇到生词只能依靠一本全班共享的日葡字典。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反复背诵、勤加练习别无他法,而李淑廉就是他们中最为刻苦勤勉的同学之一。
大学三年后,他们和另一位同学被选派到澳门进修,在学习中加深了友谊。毕业之后,他们又同时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并在此期间喜结连理。在工作中,李淑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作为妻子的领导,不仅总是安排妻子值夜班,还主动把人们眼中的“好差事”让给别人。“工作中他对我狠着呢”,翁怡兰语带调笑地“抱怨”着。
笔耕不辍:巴西文学再掀“巨浪”
今时今日,在拉美文化圈里,巴西文学也开始作为一个耀眼的群落崛起,这其中不仅文学巨匠如参天大树般耸立,也闪动着翁怡兰、李淑廉这样优秀译介者的身影。
数十年来,翁怡兰、李淑廉笔耕不辍,将当初扎帕大使推荐的六部巴西文学作品都翻译并出版了。而行至杖朝之年,二人也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并在不断地追赶着“潮流”:翁怡兰不仅学习使用移动支付和生鲜购物平台等各类软件,也对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等先进科技表现出兴趣和好奇。
在2018年,李淑廉出现震颤症状,被确诊为帕金森,语言功能也因此受到了影响。经过五年的治疗和复健,如今状况已有所改善。更令二人欣慰的是,他们在早年间翻译的《洛巴托发明的故事》和《幻灭三部曲》分别得到新世界出版社和后浪出版社的青睐,相继再版。刚离任的巴西大使保罗·瓦莱也对这些译作非常关注,不仅为《洛巴托发明的故事》做序,还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亲自通过视频向中国读者推荐阿西斯的《幻灭三部曲》,使馆还为此组织了多场图书推介活动。
在翁怡兰看来,巴西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巴西还有很多“好东西”亟待挖掘。在过去,他们译介的图书在出版的时候缺少宣传渠道,如今,出版社掀起了巴西文学的“巨浪”,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巴西文学的年轻译者不断推出新的译作,她相信“在中国人眼中,巴西,这魅力四射的国家已不再仅只是足球、烤肉和桑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