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考 时 说 高 考
来源:华人资讯网
编辑:admin
时间:2023-06-07 18:53
导读:高考仍是中国最公平制度。 又是一年硬碰硬的高考时。 遇上自然灾害或疫情,高考时间才会推迟,但在1966至1976年,是被工农兵推荐上大学...
高考仍是中国最公平制度。
又是一年硬碰硬的高考时。
遇上自然灾害或疫情,高考时间才会推迟,但在1966至1976年,是被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都知道这段特殊的历史。这10年停止了高考,你不想说点什么?
在中国的高考史上,1977年和1978年是两个极为特殊的年份。1977年,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之后作出了一个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重大决策,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
尤为特殊的是,77级的考生是中国高考史上唯一一级在冬季考试,春季入学的学生,他们与78级学生的时间差是“空前绝后”。77级的学生在1977年12月考试,1978年2月至3月入学,78级的学生则在同年7月考试,9至10月入学;1982年1月底,77级的学生毕业,同年7月78级的学生毕业。从入学到毕业,两级的学生都相差仅六七个月。
当然,最空前绝后的还当属这两年高考的难度。历经了“文革”教育断层,“考大学”变得十分不易。两年间,全国共有近1200万人参加高考,最终只有67.2万人圆梦,录取率不到6%,这个数字有多低?我们来看一个对比,2015年全国942万人参加高考,实际录取700万人,录取率74.3%。所以,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命运的改变。不少现任的50后、60初官员都是在这两年的高考中脱颖而出,直接受惠于恢复高考这一政策。
李克强为省学费第二志愿报北大。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1974年,李克强高中毕业,同年3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下,李克强离家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
“非常喜欢看书”是许多当时的村民对李克强的表述,“很少跟人说话,每天手上都有一本书,背在身后踱来踱去,手不释卷。”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李克强积极备考,高考前夕,他在家复习,每天看书到凌晨两三点。当年在凤阳县的村民回忆称,李克强虽然“又黑又瘦”,但白天干10个小时的农活,晚上回来还看书,有一回替别人家烧火,边烧火边看书,火熄了全然不知。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李克强做了十年的燕园学生。不过,在当年,北京大学只是李克强的第二志愿,第一志愿是安徽省的一所师范学院。
后来,李克强在《师风散记》中回忆自己填报志愿时的心情时这样描述,“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栏里填下了北大。”即便不是第一志愿,具有优先招生权的北大依然录取了李克强,进入当时还保密的“政法专业”即后来的法律系。 博学多才的习近平,他曾经三个志愿填清华,铸就了人民领袖。说到高考,其实毕业于清华的习近平总书记没经历过高考。1975年还没恢复高考那会儿,正在陕西插队的习总进清华,走的是推荐。
1969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虽然身为革命元勋之子,但适逢“文革”,其父习仲勋被打倒,因此习近平在陕北6年,“成分”一直不好。习撰文回忆,在陕北,光入团申请书他就交了8次,入党申请书更是写了10份。而能在文革未结束时读大学,也是他和当地领导力争的结果。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习近平回忆:“那时候报大学,清华有两个名额在延安地区,全分给了延川县。我三个志愿都填清华,你让我上就上,不让我上就拉倒。县里将我报到地区,县教育局领导仗义执言为我力争。清华来招生的人不敢做主,请示学校……当时,我父亲下放的洛阳耐火材料厂,开了个‘土证明’:‘习仲勋同志属人民内部矛盾,不影响子女升学就业。’开了这么个证明,就上学了。走的时候,当地还剩下的一些知青都特别羡慕我。”一位接近侠客岛的人士告诉岛君,当年这份“土证明”,就是出自她外公之手。
插队时“带了沉甸甸一箱书”、“边吃饭边看砖头一样厚的书”的青年习近平,终于圆了读书梦,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度过了本科时光。20年后,他又回到清华园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以《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猎猎战旗迎风舞,拳拳雄心功必成。相信2023高三考生一定信心满满,沉着冷静,认真审题,落笔生花,紫腚能行,勇攀高峰,敢拼敢搏,独占鳌头。
(作家:洪斌 2023年6月7日)
资讯栏目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