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亚洲 > 中国 > 资讯 > 正文

移民刘克瑞家“搬”来的幸福生活

来源:华人资讯网 编辑:admin 时间:2023-10-21 12:42
导读:世界旅游报银川电 10月20日,由中国侨联主办、宁夏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闽宁协作谱新篇2023海外华文媒体宁夏采访行走进 移民刘克瑞家 。来...
  中华新闻社银川电 10月20日,由中国侨联主办、宁夏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闽宁协作谱新篇”2023海外华文媒体宁夏采访行走进移民刘克瑞家。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18家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和5家中央媒体对移民刘克瑞家“搬”来的幸福生活进行了采访。
  2022年2月25日距离2012年刘克瑞全家搬迁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已有整整10年。10年间,刘克瑞一家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走进刘克瑞家的客厅,墙上一张泛黄的照片与屋里现代化的陈设相比显得有些“违和”:一对母女站在残破的土坯房前,屋破衫烂、满眼土黄。母女俩是刘克瑞的妻子和女儿。2012年,她们搬离老家前,拍下了这张照片。
 “住的是土坯房,睡的是土炕,走的是土路,娃娃们每天摸黑上学,路上好多泥坑,吃水还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去拉。去镇上最近的医院都要一个多小时车程,不敢生病,就算生了病也只能硬扛。”忆往昔,刘克瑞满腹心酸。
  既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那就搬出去!2012年,在“十二五”生态移民政策扶持下,刘克瑞一家告别故土,成为在红寺堡区弘德村安家落户的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和他成为乡邻戚友的,还有来自原州区和同心县5个乡镇的1000多户移民群众。
  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上世纪90年代起,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在此兴建,依靠一级级泵站,黄河水被扬高数百米流入荒原,滋养出一片绿洲,20多年间陆续安置了23万移民群众,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
  “搬过来以后,我们分到了一套全新的砖瓦房,还吃上了自来水,睡上了木板床,水、电、路都通到了家里,村子里还有配套的幼儿园、学校和卫生院。”刘克瑞说。
  在老家时,为了谋生,刘克瑞当过麦客、挖过煤窑、捡过发菜、也在砖厂打过工;搬迁到红寺堡,他干劲十足,想着尽快改善一家人生活。2014年,刘克瑞在一家面粉厂找到了工作。可没过多久,他就在一次车祸意外中大腿骨折、肋骨折断。祸不单行,儿媳妇也在同一年遭遇了产后大出血,两个病人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刘克瑞一家成为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难熬的一年过后,刘克瑞重新站了起来。他将家里的耕地流转出去,自己在村口负责看护蓄水池,老伴就近打零工。儿子儿媳在附近的纺织厂找到了工作,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
  2017年,刘克瑞一家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成功摘掉了建档立卡户的“穷帽子”。当年,家里还续建了两间新房子。
  2018年,依靠帮扶资金和政策,弘德村建设了肉牛养殖园区,农户通过自筹和贷款资金入股,就能成为养牛合作社“股东”。刘克瑞盖起了牛棚,养了3头牛,还贷款5万元入股了村里的养殖合作社,次年仅分红就有8000元。
  2021年3月,刘克瑞家新开了一间茶舍,同时还搭上电商快车,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今年,他打算借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把自家庭院改造升级,打造两间民宿,让城里人体验乡村风情。
  这两年,弘德村也发生了大变化:村里的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公交车往来便捷;家家户户新建了水冲厕所,越来越多的家庭装上了暖气;村里的“扶贫车间”成了“致富车间”,十几位老人变身网络主播,为弘德村的黄花菜、葡萄酒、果醋等特产直播带货,村民和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接近。弘德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800元增长至2020年的10686元。
 “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政府的大力帮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刘克瑞坦言,“共产党好,黄河水甜。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主办:华人资讯(西安)有限公司

邮箱:Chinainfo@188.com
联系方式:4006 567890
Copyright © 2029-2021 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08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