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亚洲 > 马来西亚 > 华人社团 正文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

来源:华人资讯网 编辑:admin 时间:2022-04-13 22:00
导读: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是指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简称为华团,其联合华文教育及华文报章被称为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简称为华...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是指马来西亚华人民间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简称为华团,其联合华文教育及华文报章被称为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简称为华社)的三大支柱。估计截至2014年在马来西亚约有9000个华人社团。华团在组织的结构和政治格局,并不直接参于政治活动;但作为华人社群的代表,华团往往会在重大的相关课题上试图影响政府的决策。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

  • 简介

    马来西亚民间组成的非政府组织

  • 数量

    约有9000个

 
  • 简称

    华社

  • 三大支柱

    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

 
 

折叠编辑本段成立因由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中国内部政局动荡不安,迫使部分当时在中国南方省份的人民远赴南洋谋生,基于当时人们的封建社会思想,对于地方以及血缘的凝聚力,促使当时的人民结集成同乡会馆与宗亲会馆。而后到来的人民为了得到人脉与经济上的方便,纷纷加入会馆寻求协助与庇护,同时会馆亦给予会员经济、住宿和谋生技能上的援助,社团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及顾全会员们的具体需要,华团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会作出相对应的调整,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普及化,又衍生出了工会、商会和校友会等组织。现今选择加入社团的会员不再是以求谋生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能在文化、乡谊、商业之间得到进一步的联系。

折叠华社支柱

18世纪起至20世纪初华人南来马来西亚以来,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华人社群认为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华社三大资产华社三大臂膀

马来西亚执政当局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单一语文和文化的政策[1]。对于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延续,华人社会普遍上须靠本身的努力。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被并称为华社三大支柱已经是深入华人社会的共识并经常被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引用[2][3]。通过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广,马来西亚华人三大支柱也渐渐为海外华人世界重视及报道。由于执政当局认识到三大支柱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很大,执政党长久以来试图取得华文报章来宣扬所谓的国家政策。这可从两起政党收购华文报章事件来了解。

1990年代代表马来民族利益的巫统与马华公会分别入主由香港出名作家金庸创办的《新明日报》与《马来亚通报》。然而,这种试图通过强大商业财力来控制华文报章以便主导华人社会的舆论与走向以及为政党服务的作法,最终因为华人社会识破和排斥而失败。《新明日报》与《马来亚通报》也因此走进历史 [4][5]。

然而,号称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马华公会对90年代《马来亚通报》的失败却仍然不死心,再度于己于2001年动用2亿3000万零吉向丰隆集团收购当时销量第二大的《中国报》及销量第三大,创办78年的《南洋商报》。马华公会马华收购华文报的消息证实后,华人社团的反应非常激烈,除了500个华团公开表态反对之外,活跃的华文报评论人及专栏作者也集体停止供稿给《南洋商报》及《中国报》。[6]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后,马来西亚执政党以国家利益的理由下压制媒体自由。然而,随着互连网的成长,马来西亚执政当局在无法对付自由言论后就致力丑化互连网的信息。根据大马的描述:"不是将冠以外国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坏族群和谐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简化问题、排外反殖的建国(nation-building)论述,以政府作为民族国家的保护者,以国际社会为外患,以国内异议者为内奸。这种论述乃是所有钳制性媒体法律的自我辩护合理性依据"[[7]。

华人初到侨居地时,由于对地缘和血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自发性的组织同乡会馆和宗亲会馆以便彼此之间互相照应。经过时代的演变,华人在经济教育上都有了显著的成长,逐衍生出了工商会、校友会、公益组织宗教团体等不同类型的组织。

早期的社团多半为秘密结社组织而成,这些社团代入寺庙和义山的管理形式为社员举办祭祀活动,同时藉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观念,在不惊动政府的情况下,执行制裁和调解纠纷的工作。社团中的领导人物通过复杂的关系网络支配社员,社员必须通过领导人物接触外部讯息,也间接地切断社员的自主能力,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团开始寻求法律的途径注册成立合法的组织,早期的秘密结社则受到司法机构的扫荡转移到地下活动。

在马来西亚较具规模的华人社团有:华总、商联会和董教总等。

折叠华团类别

华团的数目虽然有近9000个,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6个主要的系统: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简称:华总) - 华总是一个综合性的组织,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主要的成员包括来自马来西亚13州的中华大会堂或华团联合会;

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简称:商联会) - 商联会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工商业领域,主要的成员包括各地区的中华工商总会;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简称:教总) - 董总和教总合称为董教总 ,主要的活动范围则是在教育领域,成员包括各地区的华校董事联合会及华校教师公会;

宗乡组织联合会 - 包括各地区的地缘性组织联合会及血缘性组织联合会;

学缘性组织联合会 - 包括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及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等;

全国性文化、青年、宗教等组织 - 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简称:佛青)、马来西亚青年运动(简称:青运)、马来西亚青年团结运动(简称青团运)、华人同乡会馆联合会青年团(简称:乡联青)、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简称:佛总)、马来西亚道教总会(简称:道总)等。

折叠编辑本段华团建设

折叠代表对话政府

华团除了为本身的会员提供协助之外,对于关系华族利益的教育与经济课题上,华团也会适时的对外发表联合申明并与政府相关进行交流,以为华族争取最大的利益。

折叠支持华文教育

华人由中国南下的初期,就已经意识到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部份,尽管受到现有教育法令的限制,仍然全力支持全马各地近1200所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以及包括拉曼大学、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韩江学院在内的4所大专学院。在现有的教育法令下,华文学校并无法获得政府单位的全面资助,华校唯有通过华团设立筹募基金会募取基金;同时对于那些来自赤贫阶级的学子,地方上的社团也设有贷学金来帮助他们继续深造。

折叠推广文化事业

在推广中华文化方面,由华总主催并由各州中华大会堂轮流主办的全国华人文化节自1984年起举办至2014年已迈入了第24届,在向其他民族推广中华文化的贡献上是有目共睹的。于1985年成立的华社资料研究中心(随后在1996年改名为华社研究中心)除了设立资料馆保存华社的重要资料外,也会不定时的出版研究读物和举办座谈会;地方上的社团也为会员们开办书法、绘画、舞蹈等文艺班。

折叠编辑本段华团困局

1、缺乏互动与合作以及内部纷争不断。

由于华团数量太多,缺乏一个能够代表全体华团的总机构,以致于华团凝聚力不足;由于内部章程条文的不周全,而引起纠纷而对簿公堂 ;在上位领导者由于各自理念的不同,而最终导致社团分裂;华团领袖为了私己的利益与政党勾结等都是华团面对的问题。

2、少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

3、协商机制的成效受质疑 。

4、领导层老化以及对年轻一辈缺乏吸引力。

折叠编辑本段社团发展特点

折叠发展基本情况

(一)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组织众多,管理完善,实力雄厚

根据马来西亚政府社团注册局2001年6月的统计,马来西亚林林总总的华人社团约有7276多个,占全国注册社团32269个总数的大约五分之一。华族是马来西亚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中注册社团组织最多的一族;马来西亚也是全球拥有华人社团最多的国家,这反映了当前华人在马来西亚的经济、政治、文化、联谊等方面的全面活跃。

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把社团组织分为宗教团体、社会福利团体、联谊和休闲团体、妇女团体、文化团体、互助团体、商业团体、体育团体、青年团体、教育团体、政党、职业团体和一般性团体共13类。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多为地缘性、血缘性和业缘性以及学术、娱乐、宗教、慈善等性质的社团,以地缘性和血缘性的社团最多,历史也最为悠久。一些地缘性的社团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其创建时间跟华裔先驱者初期抵达马来西亚的时间相似。例如东马沙巴州和沙捞越州,华人分别约为40万人和60万人,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和海南,以客家人和福建人为主,兼有潮州人和广府人;华人社团分别约为1000个和1600个;单在沙捞越,超过100年历史的华人社团就有古晋广惠肇公会、古晋潮州公会、福建公会、琼州公会和嘉应五属同乡会等。

马来西亚政府对社团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和规范的。首先,马来西亚人享有结社的自由,但合法的社团必须是成员在7人之上,并在国家社团注册局登记并获准注册。其次,社团每年都必须向社团注册官司递交常年的会务报告,且规定该报告必须在常年会员大会开会后的60天之内递交。再次,要求社团自我完善机构,一般要求设会员大会为社团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理事会为最高执行机构,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产生,负责开展各种日常事务;常务理事会一般由会长、署事会长、副会长、正副秘书务、教育、青年、妇女、福利、康乐等部长。第四,要求社团每1~2年就要举行换届选举,会长可连选连任,但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同时要求民主选举、会务公开。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经过历史上多年的组织经营、曲折发展和政府比较严格的管理指引,大多机构健全,管理完善,作风民主,实力比较雄厚,几乎全部都拥有自己的会所。如东马沙捞越成立于1933年的客属公会,会员有数千人,有包括地产、商铺、墓地等不动产,公会内部设有专项教育基金、奖学金、助学金和慈善基金,公会自己的会所相当大,会员活动、联谊非常方便。

(二)华人社团的发展与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史休戚相关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在马来西亚的殖民地政府为了开发建设、平衡种族等原因,大量吸引中国沿海各地的华人移民马来西亚,鼓励各民族和平共处;华人移民至马来西亚基本上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华人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与马来西亚华人的发展史和马来西亚本身的发展史是水乳交融、休戚相关的。一般说,大部分华人社团的宗旨是"敦睦乡谊、促进团结、共济互助、同谋福利"。(华人公会和会馆的传统功能是"守望相助、扶贫济困、慈善公益,为初到的新华侨提供生活和就业帮助,调解华人社团内部纷争,维护社团自身利益")。笔者认为,华人社团大致可分为6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初期~1890年,草创期。华人先驱者因为需要联结感情、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管理义山和宗庙、维护权益等原因而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尤其是地缘性和血缘性社团,对华人社区进行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社团基本上处于比较原始的自由生存发展状态。

2.1890~1941年,初步发展期。1890年,英国殖民地政府颁布了《社团注册法令》,华人社团纷纷借此机会进行正式注册,在合法的状态下更加蓬勃发展,这一阶段各种商业社团的发展最为迅速。

3.1941~1945年,日本占领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几乎都被迫停止公开活动,但有些社团的地下抗日活动却从未停止,这一阶段也促进了华人与马来西亚诸民族建设独立的马来西亚的政治自觉。

4.1946~1969年,恢复、发展和冲突期。日本投降后,英国重新接管马来西亚,但英帝国已经日落西山无力东顾了,马来西亚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政府成立,1963年马来西亚独立,中马两国关于华侨双重国籍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绝大部分的华侨都取得马来西亚国籍,华人本土化的意识逐渐增强。各种华人社团在这阶段也纷纷如雨后春笋重新恢复组织、活动和发展,也成立了不少新的政治社团。华侨社团转化为华人社团后其更加注重服务和促进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提倡马来西亚国家主义和马来西亚华人民族主义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也于1949年成立,华人社团在争取平等公民权、促进商业发展、提高华人社会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参加国家政治、进入国家决策层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华人和华人社团参政意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但马来亚联合邦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行"马来人优先"的马来族享受特权、歧视华人政策,通过官僚资本强行发展马来民族资本,甚至引进外资排斥华资,强行打压华族经济,华人社会与其他民族,主要是与马来族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到1969年的大选斗争白热化期间,终于酿成悲剧式的"5·13"种族冲突事件。

5.成熟期,1969~1991年。"5·13"事件后,华人社团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生活在以马来人为主体的社会,华人不管愿意与否,都已经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主体的部分;因此,华人社团虽然首要是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但也应该面对现实,应该低调一些,融通行事,尽力处理好与马来人等其他族群的和谐共处关系。正如沙捞越晋汉省华人社团总会会长周启明先生说的:"我们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与马来人生活在一起,因为这里是以马来人占主导的社会,我们与马来人就好像坐在同一艘船上,船长是马来人,我们也知道华人在这艘船上不可以当船长,但我们华人应该与他们友好相处,同舟共济。华人社团的活动范围应该扩大,与其他族群社团搞好联系,大家都是马来西亚国民,不应该分彼此。"①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马来西亚华人与中国的联系虽然经历了从1974年中马建交28急剧减弱,到建交后的逐渐恢复,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频繁、密切,但他们二战期间那种浓烈的中国情怀、国家认同、政治认同逐渐减少、淡薄、分歧和转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逐渐趋向更加理性、平等、互利;马来西亚华人的心态也从落叶归根更加转向落地生根,其政治身份和思想意识都真正完成了本土化的质变;华侨社会也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社会并走向成熟;华人社团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服务宗旨也真正走向民主化、经济化、本土化,进入了独立稳定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实行有利于马来人的新经济政策后,华人社团及其领导层成员在经济抗争为主的各种维权抗争活动中成为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各类华人社团纷纷整合力量成立全国性机构,成立市级、州级到全国性的纵向组织系统。但另一方面,到80年代后,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华人社团在社会事务方面的作用出现边缘化的迹象,华裔新生代的乡土和宗亲观念也是日渐淡薄,长期以来作为华人社会中坚力量的华人社团各自为政、过于分散的局面一直没有突破,华人社团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6.现代化期,1991年~。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来人的政治派别冲突此起彼伏,马来西亚主要政治派别的分歧和冲突也已经从原来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族群矛盾演化为马来人自己不同政治派别(主要是巫统与回教党)之间的矛盾,华人族群手中的选票成为引人注目的第三种力量,对马来西亚政局结构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另外,以马来西亚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国家发展政策不仅促进了马来西亚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华人经济和华人社会、华人社团的现代化,华人经济借助经济区域化、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逐渐崛起的背景得到更大的发展。在集团化和跨国化的过程中实力更加雄厚,华人更加认识到自身的团结和联合对于提升华人的整体社会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克服华人社团各自为政的"散沙心态",重新整合华人华社的力量,扩大华人华社的影响力,以1991年12月马来西亚全国13州的中华大会堂申请注册成立"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简称"华总",前身为"堂联")为标志,以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华人社团联合会"为主要模式,马来西亚各类性质相对一致的华人社团纷纷走向了新的组织联合或合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折叠呈现出新特点

(一)华人社团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虽然不少正式注册的华人社团因种种原因仍然处于冬眠状态,"全国较活跃的华团大概不超过2000个"①,但马来西亚社团注册局的资料显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数量仍然处于不断增长之中:1969年为3268个,1975年3582个,1993年5762个,2001年7276个,2005年初约为7900个②。

(二)具有马来西亚全国代表性的华人社团逐渐集中随着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间联合合作的趋势不断增强,华人社团逐渐集中为6大类联合会:

(1)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简称"华总",其成员包括马来西亚13个州的中华大会堂或者华人社团联合会;

(2)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简称"商联会",其属会包括马来西亚各地的中华工商总会;

(3)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总会,简称"董总",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联合会总会,简称"教总",两会联合起来简称"董教总",成员包括马来西亚各地华校董事会联合会和华校教师公会;

(4)地缘性社团和血缘性社团组织联合会,包括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黄氏联合总会、马来西亚陈氏宗亲总会等数10个地缘性社团联合会和血缘性社团联合会

(5)学缘性组织联合会,包括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马来西亚南洋大学校友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和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总会;

(6)全国性文化、青年、宗教等方面的华人社团组织,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来西亚青年运动总会、马来西亚青年团结运动、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马来西亚道教总会等。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逐渐集中的过程中,虽然目仍然缺乏一个被公认为代表全部华人社团的总机构③,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①②刘崇汉先生语,见石沧金著:《〈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序》,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③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出现这样一个社团则见仁见智。29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商联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及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合称"董教总")这3个组织已经逐渐具备了全国代表性。尤其是华总,"在华团领导机构中,华总是一个综合性华团组织,活动内容涵盖社经文教等各领域,其州级会员团体(中华大会堂或华团联合会)的成员已包括州内的中华总商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华校教师公会、宗乡组织等等",逐渐发挥核心领导作用①;商联会和董教总的主要会务领域分别为工商业和华文教育,在华人社会的工商业、华文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影响重大。因此,笔者认为,华总、商联会和董教总在某些方面作为马来西亚全国华人社会、华人社团代言人的角色已经显现并取得了承认,这反过来将促进华人社团的新的融合。

(三)华人社团以推动经济联系为首要功能走向国际

华侨华人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大都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满足他们从自己公司或者工作机构所没法满足的乡谊联系、文化认同、商业利益等需要,许多人尤其希望通过活动联谊结识朋友、建立深一层次的商业关系。华人社团也越来越重视以促进会员经济发展为要务的功能,注重协助社团成员扩大商业联系,广泛整理并传播经济信息和资料,加强工商联谊,以经济研讨会、业务考察等多种形式促进经济联系、交流和合作,扩大会员视野,创造新的商机。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世界的经济竞争更加剧烈,也迫使华人社团为满足其经济功能而更加走向国际化,自觉不自觉地去开展对地区、对国际各处商业社团和经济机构的联系交流活动,为会员更好地去面临挑战、把握机会创造条件。在这方面,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作为"唯一在国内最早拥有完整区域代表性的总商会"②,就在强调其国内作用的同时,也强调社团的国际化。商联会在章程中列明8个宗旨:(1)促进马来西亚各地华人工商会、商团与/或工业团体及/或商业公司的联络与合作,共同维护及争取属会会员在商业、工业、原产业及其他经济活动方面的权益和发展;(2)研讨及拟定马来西亚华人工商界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见解和建议,藉以促进与政府或其他机构或团体间的了解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和加强全民团结;(3)汇集、整理及传播有关工商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资料;(4)联络其他商会或经济团体,主办或参加经济会议、工商考察团、工商展览会及其他有关促进经济合作的活动;(5)提倡社会福利事业及主办或协办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人力训练计划或研讨会;(6)在有关各方同意下协助本会会员调解纠纷;(7)接收及/或接受捐赠、拨款、津贴、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以及任何其他有价值之合法文件并以其作为投资及/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之;(8)以及推行其他符合本会宗旨的活动。另外,商联会称,"本会与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磋商影响各经济领域的广泛课题。本会作为一个结合不同商业利益的组织(其成员来自批发及零售行业、对外贸易、工业、服务业、原产业及农业等领域),因此致力于求同存异,为工商界谋求共同之利益。在处理关系全国性之重大经济课题方面,本会与马来西亚全国工商总会保持密切合作……本会亦寻求与国外商会及其他经济组织合作及保持联络,并通过马来西亚全国工商总会积极参与东盟工商联合会的活动"③。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国际化与世界华人社团的国际化是同步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华人社团由于因应全球化而不断涌现,有不少社团组织和代表大会都是定期聚会,如世界华商大会、世界客属组织、世界潮团联谊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恳亲大会。华侨华人尤其华商通过各种华人活动,形成全球性的华人和华商网络。总之,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从全国化走向区域化和国际化,对外参加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于本国的华侨华人互通资讯、沟通感情、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开拓市场、创造商机等等都是非常有利的。

(四)新生代华人青年社团逐渐显示领导实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中华人青年社团以宗乡青、青团运、大专青、文华青商会、基督青、青运、青创会及东亚青年共策会的"8大华青"---8个全国性的青年组织合作联盟,在华人社团中逐渐显示出领导实力。"8大华青"的领袖多以马华青年企业家为主,都受过高等教育、有活动组织能力、有经济实力、有创新精神、有政治参与性和国际视野,积极与时俱进,提高为青年、为族群、为社会、为国家的素质。他们与传统老社团相比,更加体现出自己的时代特征:第一,积极参与政治角逐,真正融入马来西亚主流社会。如以竞选州议员为切入口,努力参政议政;又如宗乡青还加入"国家青年理事会",进入国家主流青年组织。第二,根据时代需要积极创新社团活动和管理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社团。如马来西亚宗乡青联合总会(宗乡青)于2005年底发动全国性的"青年自力升学"计划为主体的"万人加入宗乡青运动",通过与教育机构合作提供优惠,吸引年轻人加入社团①。第三,高度重视、积极加强对华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希望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促进自己的发展壮大。如2004年10月,马来西亚8大华青领袖组成一支27人的访问团,赴中国进行为期6天的访问,拜会中国国务院侨办、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全国青年联合会、北京侨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天津市青年联合会、天津市青联、天津市侨联,为该青年组织与中国新生代建立关系掀开新的一页。200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达到262亿美元,8大华青的作用功不可没。

(五)更加注重华文教育,促进华教的兴旺发展

自华侨于1819年在槟城建立第一家华教私塾"五福书院"开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后国家教育政策明显偏向马来文至上的文化单元主义,一方面政府歧视甚至打压华文教育;另一方面,华人和华社坚持多元教育政策进行抗争。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傲然独立并发展成为除中国大陆和台港澳之外,海外规模最大、最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成为马华社会的特色和骄傲。正如韩江学院董事长陈国平所说:"马来西亚是中国以外保存华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另一个国家。我们对此引以自豪,但也无时不刻对它的未来战战兢兢"④。近十几年来,马来西亚华社更加注重华文教育,注重中华文化的根,如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先生说,"一个民族若没有了历史及文化的根基,就如没有根的树,无法继续成长"⑤。探其原因,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大,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与日俱增,中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华文府对单元教育政策有所调整,批准成立若干华族创办的大专院校;政府还宣布将中文教学全面推进国民小学,鼓励马来族学华文,推动回儒文化交流。马来西亚华社因应提出"维护华小,支持独中,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总体教育发展战略,华社领袖有的更提出华族子弟在华小读6年还不足以领会和承继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必要在独中再读6年⑥,支持并办好独中成为许多华社的中心工作之一。华社支持华教的措施主要是捐款助教、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设立作文等专项基金进行奖励、文宣呐喊助威等等,大力促进华教的兴旺发展。全马华文独立中学60多所,学生达到6万多人,成为华文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方面,经过华社几十年锲而不舍的抗争,政府的政策终于修改,1989年、1998年和1999年,马来西亚政府陆续批准南方学院(位于新山)、新纪元学院(位于吉隆坡)和韩江学院(位于槟城)3家华文大专院校成立,3家学校分踞南马、中马和北马,成3校分立之态势。3家院校都能因应市场需要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就业,同时加强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等高校的合作办学。如韩江学院就与中国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台湾成功大学、淡江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等合办双联(2+2)课程,凡韩江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加入上述大学就读3年级,经过两年的学习取得学士学位;韩江学院还与上海大学大众传媒系、南京大学中文系合办硕士班课程。2005年,中马双方续签了《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中国在马来西亚的留学生达到1万多人,马来西亚在华留学生也达到1000多人,他们成为促进中马两国合作交流和马来西亚发展华文教育的有生力量。

折叠编辑本段华团列表

折叠综合性华团

折叠工商业领域

折叠教育业领域

折叠宗乡性组织

折叠学缘性组织

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

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

马来西亚华校校友会联合会总会

折叠文化类组织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佛青)

马来西亚青年运动(青运)

马来西亚青年团结运动(青团运)

华人同乡会馆联合会青年团(乡联青)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佛总)

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道总)

折叠政治性组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 马来西亚政党之一

主办:华人资讯(西安)有限公司

邮箱:Chinainfo@188.com
联系方式:4006 567890
Copyright © 2029-2021 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08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