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
蒙古国(蒙古语:Монголул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北、俄罗斯联邦以南,是一个地处亚洲的内陆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其政治制度是议会制共和国。历史上,蒙古国的领土曾长期属于中国。
蒙古,历史上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7世纪末,被纳入清朝统治范围。1921年,取得事实独立。1924年,成立受前苏联控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92年2月改国名为“蒙古国” 。
至2013年,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多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17大的国家;人口非常少,约294万。
2015年9月29日,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演讲时突然宣布,蒙古国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折叠民族起源
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公元11世纪,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1]
约在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
折叠建立元朝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逃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402年北元灭亡。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后来,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
折叠明清时期
明朝自建国初始,就把对蒙古的战争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通过朱元璋、朱棣的努力,明朝虽把蒙古势力赶到了大漠边上,巩固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对其北方边境的威胁。明朝中期以后,蒙古的不同部属先后对明朝的西北边境发动了持续的入侵和袭扰,并在嘉靖年间达到了最高潮。到了隆庆年间,明朝政府迫于对己不利的严峻形势,与漠南蒙古右翼达成了颇具历史意义的“隆庆和议”。蒙古方面接受王封,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之间开始了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使得明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在“隆庆和议”之后,根据漠南蒙古势力左、右翼格局的形成,从战略上考虑对蒙古左翼实行了“拒贡”政策。这一政策措施,使得蒙古左翼对明朝辽东(今东北辽宁一带)边境地区的入侵袭扰加剧,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改变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并以变通的方式与之实现了互市贸易,同时对蒙古右翼的政策进行战略性微调,以期进一步巩固与蒙古右翼的贸易关系。
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至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其中,1660年库伦活佛作出的归附清朝,不归附沙皇俄国的政策,影响蒙古政治格局数百年。1733年,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为省级行政区。1761年,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此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仍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二部民事与唐努乌梁海事务,并统辖喀尔喀四部、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各路蒙古兵。
折叠民国时期
宣称“自治”
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了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了领土主权。直皖战争发生后,徐军主力从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部队击溃了中国驻军,占领了库伦,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了“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7月10日,在库伦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第二天,后来被定为蒙古国庆日,而解放买卖城的日子(3月18日),则定为蒙古人民军的建军日。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蒙古保护者自居。清帝退位后,民国“控苏案”
1945年,国民政府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原文,中华民国政府允许将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52年,蒋介石认为前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国共产党,因而违反了条约,向联合国控告前苏联。联合国大会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五〇五号决议案谴责前苏联。1953年,中华民国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中华民国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和非洲法语系的十一个会员国的压力下,中华民国停止阻挡蒙古,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折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共开始与前苏联交涉,试图解决蒙古问题,被前苏联拒绝。1960年蒙古国和中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2]
2015年10月28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
蒙古国人口为294万人(2013年),喀尔喀蒙古族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折叠位置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边境线总长8219公里,其中中蒙边境线长4676.8公里,蒙俄边境线长3543公里。蒙古国东西最长处2368公里,南北最宽处1260公里,幅员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折叠地形
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
蒙古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最高点为4653米(乃拉姆达勒峰),最低点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为1580米。山地面积77.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四分之一;湖泊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
折叠气候
蒙古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250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
折叠水文
蒙古国境内有河流3800条,总长度达6.7万公里,有3500个湖泊,7000多处泉眼。主要河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条河流,大部分分布在北部、中部地区。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主要湖泊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和哈拉乌苏湖。南部则河流、湖泊很少。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折叠矿产资源
蒙古国已发现和确定拥有80多种矿产,建有800多个矿区和8000多个采矿点,主要蕴含铁、铜、钼、煤、锌、金、铅、钨、石油、油页岩等资源。其中,铜矿储量20多亿吨,黄金储量达3400吨,煤矿储量达3000亿吨,石油储量达80亿桶,铁矿储量为20亿吨,萤石矿床储量2800万吨,磷矿储量2亿吨,钼矿储量24万吨,锌矿储量6万吨,银矿储量7000吨等。
折叠生物资源
蒙古国植被以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高等种子植物有103科596属2251种,苔藓植物有40科119属293种,地衣植物有30科70属570种,蘑菇有12科34属218种,药用植物有52科154属574种。其中,主要植物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
蒙古国野生动物约有60种哺乳类,50多种鱼类,90种鸟类。主要有旱獭、野驴、野马、角鹿、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鹫、鸿、鹈鹕、雪鸡、野鸡、皂雕、猫头鹰、枭、啄木鸟。
(以上资料,截至于2012年)
折叠编辑本段国家象征
折叠国名
蒙古国,简称蒙古,蒙古语(Монгол Улс),国名释义为永不熄灭的火。
折叠国旗
蒙古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2:1,是由两块红色及一块蓝色作为背景,靠旗杆处的红色部分有一个黄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兴旺的种子”,三条火舌象征了过去、当下与未来,而太阳和月亮是蒙古人民传统的象征物。火、日、月三者结合,表示国家的昌盛,中央的阴阳图象征了国家的和谐,下方的两个三角形等同于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卫家园,阴阳图上下方的两条长方形有坚持正义和忠实之意,左右两方的长方形是一个的城墙,暗示了全民团结,比墙更加的坚固。另外,背景的红色代表了进步与繁荣,“永恒的蓝天”就以蓝色来取代。
折叠国徽
蒙古国徽启用于1992年,为圆形,外环“万字不到头”的图案,顶为三宝。中间为背负索永布的风马 。下为青山、法轮、哈达和莲座。
折叠国歌
蒙古国歌,为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өрийн Дуулал《蒙古国国歌》。
折叠编辑本段政治
折叠宪法
1992年通过宪法规定,蒙古国实行有总统的议会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兼武装力量总司令,任期4年,最多可连任一届。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国家大呼拉尔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并将以下问题置于自己特别权力之内予以解决: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的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的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颁布认为总统已经当选并承认其权力的法律;罢免总统职务;任免总理、政府成员;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结构、成员及权力;决定赦免等。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由76名议员组成,每届任期4年,凡25岁以上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均有资格参选。国家大呼拉尔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每次例会不少于75个工作日。政府为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
折叠政党
蒙古国实行多党制。至2012年,共有约20个政党。主要有:
①蒙古人民党(Mongolian People’s Party)。1921年3月1日成立,原称蒙古人民党,1925年3月改称蒙古人民革命党,1997年2月该党召开的二十二大确定党的性质为“民族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左翼政党”。理论基础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2007年10月该党召开二十五大,通过党章修正案,决定保留党章中“党主席兼任总理”的规定。2010年11月召开二十六大,恢复党名为人民党,选举由31人组成的领导委员会。党员约16万名。主席为米·恩赫包勒德,总书记蒙赫巴特。
②蒙古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2000年12月6日由蒙古民族民主党、社会民主党、民主复兴党、宗教民主党和民主党合并而成。党员逾16万。党的宗旨是重视人的发展、人的权力和自由,并视个人能力大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党的目标是巩固蒙古政治独立;建立合理、强大的经济体制;建立开放的社会;建立良政;将社会发展与国际社会进步密切接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全国协商委员会下设8个常设委,负责日常工作。党的监察机关是独立于任何个人的基本章程委员会,对党章负责。党主席为阿勒坦呼雅格。
③蒙古公民意志共和党(缩写CWP)系蒙古第三大党,成立于2000年3月。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委员会,有105名委员,每年召开一次大会。最高领导机构为政治委员会,系从全国委员会中选举产生,由11人组成。该党主要宗旨是反失业、反贫困,反贪污腐败,反酗酒。主张建设文明的、有创造力的、富强的蒙古。有党员及支持者3.7万人。党主席为奥云,副主席冈呼雅格,总书记卓里格特。
折叠政要
2017年7月9日,蒙古国选举中央委员会主席索德诺木策伦向国家大呼拉尔主席恩赫包勒德递交了《关于承认蒙古国总统资格的决议》。民主党候选人巴图勒嘎(原译巴特托勒嘎)获得611226张选票,得票率50.61%,认定其当选蒙古国总统[6]。
国家大呼拉尔主席:赞·恩赫包勒德,1965年5月生,1989年毕业于俄罗斯乌拉尔综合技术学院自动化和遥控机械专业。2004年毕业于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商务管理专业。1999-2000年任国家大呼拉尔主席顾问。2000-2001年任民主党总书记。2005年起连续三次当选国家大呼拉尔委员。2012年7月就任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总理:乌赫那·呼日勒苏赫,2017年10月4日被任命蒙古国总理。
旅游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乌兰巴托市苏赫巴托广场的西北角,原称革命博物馆。共分为七个展区,重点展示介绍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其继承者建立蒙古帝国,进而建立元朝和蒙古独立后的情况。
成吉思汗景区
成吉思汗景区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旅游点,距离乌兰巴托60公里。有高30米的成吉思汗骑马铜像,馆内有高9米、用225张牛皮制成的成吉思汗穿的皮靴,长4米的成吉思汗的马鞭,展示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威震欧亚的“蒙古兵法”。
库苏古尔湖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是蒙古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水域总面积为2760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
额尔德尼昭
额尔德尼昭位于乌兰巴托西部的哈拉和林,是蒙古国第一座喇嘛庙,面积为0.16 平方公里,始建于1586年。
蒙古帝国首都哈勒和林遗址
蒙古帝国首都哈勒和林遗址位于乌兰巴托以西365公里处,是13世纪蒙古帝国的首都遗址。1220年成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首都,1368年毁于明朝军队手里。哈勒和林是蒙古国最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上的繁华重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蒙古唯一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