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延安是终点,延安又是起点,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的前途命运。2022年10月27日,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一周内,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前往延安瞻仰革命纪念地,宣示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因此,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考察和学习,更是一次思想精神的传承和磨砺。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响应郑州大学关于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号召,由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张钰曼、李润东、程寅祥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于2月7日-9日前往延安开展了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探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杨家岭.革命起点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均设在这里。走进杨家岭,一间间窑洞旧址、一张张老旧照片向实践小组成员诉说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生活和奋斗历史;步入中央大礼堂,简陋的条桌和木椅陈列在内,依旧鲜艳的党旗飘扬在实践小组成员的面前……
枣园.革命高潮
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成员由杨家岭先后移住枣园,继续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进行充分准备。正如实践小组成员所见,枣园旧址革命资源丰富,“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的旧居。
王家坪.革命印记
1946年1月,为躲避国民党的军事轰炸,毛主席再次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是毛主席离开延安前的最后居所。在极其简陋的土窑洞内,陈旧油灯,床头堆积的书籍……一件件陈列品,都在向实践小组成员述说着当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宝塔山.革命见证
9日下午,实践小组来到宝塔山下,恰遇延安小雪。远远望去,山面笼罩着一层薄雪,只见风雪中的宝塔山依旧巍然耸立,红色圣地的革命画卷向实践小组成员徐徐展开。
二 宝塔山高延水长,馆中文物记辉煌
延安革命纪念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为一体,记录我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汇成彰显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历史如镜,初心可鉴。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走进纪念馆,重温这段我党在延安领导人民排除万难、创造辉煌奇迹的光辉历史,感受波澜壮阔的十三年岁月。
最为醒目的是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毛泽东铜像,基座上锈刻着总书记子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一眼望去,便觉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峥嵘的革命岁月里。百年风云变幻,不变的是精神,百年沧海桑田,不老的是青春。我们正处于新时代,在毛主席铜像前,我们在心里默念吾辈一定会承继前人之志,燃灯踏浪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厚山醇水锻英才,薪火相传正青春
在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坝前,在赵家河的知青林前,在下乡知青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倾听着知青们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着知青们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倾听着那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故事,我们的心灵会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使我受益匪浅。”如今,我们也在这里听到了另一个时空传来的谆谆教诲。
结尾
“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上,我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信念如磐;在枣园旧址上,我们领悟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王家坪旧址上,我们体会到共产党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从杨家岭到枣园、王家坪,这里不仅承载着卓尔不凡的历史,还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这是让我终生受益的事情”,而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让我们毫不动摇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作者:郑州大学 张钰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