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有哪些特色美食?
历史、文化与自然
印度尼西亚全境位于热带,横跨亚洲和大洋洲,是全世界岛屿最多的国家。印尼全国有6000多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分布着1300多个民族,可想而知,这是个有着多元丰富美食传统的国度。
印尼盛产香料,常见的香料如肉豆蔻、丁香、香兰叶、高良姜等都来自这里,著名的“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就位于印尼东部,这是上述大部分香料的原产地。凭借居中的地理位置,很久以前,印尼就引入了原产自中国和印度的各种香料,大航海时代之后,美洲的辣椒又在此扎根,进一步丰富了印尼的香料文化。
如同印度著名的马萨拉(Masala)那样,印尼也有自己独特的香料组合,叫做Bumbu,Bumbu的主要成分是高良姜、豆蔻、辣椒、姜黄、柠檬草、罗望子等,各地皆有不同的香料组合。不同于钟情干香料(比如B站视频里的红黄粉)的印度菜,印尼人偏爱使用各种新鲜香料,将其在研钵中捣碎,这点和中南半岛的泰国菜更加接近。
印尼人的主食是大米,除了华莱士线以东的东部地区以外,这是印尼大部分人群从古至今的主食。围绕着水稻的耕作,印尼人发展出了一整套经济和社会模式,自然也包括各种大米制品,如椰浆饭、米糕、炒饭等。
随着华人以及荷兰移民的到来,由小麦制成的面条和面包也成为印尼人的主食之一。不过除了印尼华人外,大多数印尼人只是把小麦制品当做配菜,动摇不了米饭的根基地位(如同米饭在日本的地位那样)。20世纪70年代,随着方便面产业的发展,印尼的小麦消费量不断上升,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方便面市场,著名的营多方便面就来自印尼。
*.营多方便面的名称由代表印尼的“Indo”和代表面的“Mie”组成,其实就是印尼面的意思。
除了大米和小麦以外,印尼各地的主食还包括玉米、西谷椰子、面包果、菠萝蜜和各种根茎植物——比如山药、木薯、甜薯、土豆、芋头等。在华莱士线以东,根茎植物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就如同大洋洲一样。印尼东部有种叫Papeda的主食,就是用西谷椰子淀粉水煮搅拌后凝结制成的,看上去有点像藕粉或者夏威夷的Poi。
*.1854-1862年间,英国学者华莱士在研究马来群岛动物时,发现在加里曼丹岛与苏拉威西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似乎有一条隐藏的界线,将两者区分开来。界线以西的动植物类似于东南亚,以东则类似新几内亚,后人就将这条分界线称为华莱士线。从文化上来说,华莱士线以西的印尼文明史较长,属于亚洲东部的稻作文化区,以东则比较接近大洋洲,族群分布亦是如此。
印尼菜中的蔬菜种类不少,也有许多全素菜肴,适合素食主义者享用。受中国文化影响,印尼有多种大豆制品,如豆豉、豆腐、天贝、Oncom等。在当代的融合食品和素食主义浪潮中,更是出现了天贝汉堡等新潮食物。
爪哇炸鸡(Ayam goreng Jawa),以高良姜、罗望子、姜黄、柠檬草等混合香料腌制,放入棕榈油、椰子油等油炸制成,许多印尼炸鸡都不挂面糊,往往加入油炸过的脆片以增强风味。
东南亚和中国南方是家鸡的起源地,斗鸡是印尼各地常见的娱乐活动。自然,鸡肉是印尼最普遍的肉类之一,鸭肉也很常见。哺乳动物中,牛羊肉是最常食用的肉类,不过因为水牛要养来种田,羊肉要用来薅羊毛和格斗,所以许多牛羊肉都依赖进口。大多数印尼人是穆斯林,不吃猪肉,尽管如此,在巴布亚的原住民、巴厘岛的印度教徒等族群中,猪肉仍是种传统的肉食。
印尼是个群岛国家,海鲜丰富,在马鲁古群岛和苏拉威西岛北部,海鲜尤其受人喜爱。大多数海鲜以烤、炸、煮等手法烹制,也可制作鱼汤或者咸鱼。不像中南半岛的泰国、柬埔寨等国,印尼人并不那么热衷吃昆虫,但还是有一些虫类菜肴。
以爪哇和巴东美食为代表,总体上,印尼菜注重在甜、辣、酸之间保持平衡,擅长使用香料,以达到复合而微妙的味觉体验。多以棕榈油、椰子油进行烹饪,爱用花生酱、椰奶、椰糖、辣椒、虾酱、豆酱等调味,喜欢在食物中加入油炸过的脆片以丰富口感。大多数印尼人以刀叉进食,不过手抓饭也很常见。
食材调料
印度尼西亚菜的调味料种类丰富,这里的大多数调味料都充满东南亚风情(比如鱼露、虾酱),也有许多是受到中国或者欧洲影响,并加以本土化的产物(比如甜酱油、豆酱)。
叁巴酱(Sambal)
叁巴酱可能起源于爪哇岛,是印尼和马来西亚常见的一种辛辣蘸酱。传统的做法是将虾酱烘香,加入现磨的虾米、辣椒、蒜头、红葱头和各种香料调味煸炒制成的。印尼各地有数百种叁巴酱,口味从微辣到强辣各不相同。叁巴酱可以批量制备储存,如今也有许多工业化的叁巴酱可选。
花生酱(Saos kacang)
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商人们将美洲的花生带到印尼,于是花生酱便迅速风靡印尼,成为许多印尼菜必不可少的调料。印尼的花生酱由烘烤磨碎的花生制成,可以加入棕榈糖、大蒜、葱、姜、罗望子、柠檬草、甜酱油等各种调料,品种繁多。它被广泛用于沙嗲(印尼烤串)、加多加多(印尼色拉)等食物中,也可用作蘸酱。
甜酱油(Kecap Manis)
印尼最常见的酱油,是加入了棕榈糖,口感浓厚鲜甜的甜酱油。甜酱油被广泛应用于印尼的炒菜、沙爹烹饪中。除了棕榈糖外,甜酱油中往往还会加入八角、肉桂、丁香、黑胡椒等香料。
天贝(Tempe)
天贝起源于爪哇岛,最初是用当地的黑豆制成的。随着大豆的传入和印尼豆腐产业的兴起,如今,大多数天贝都改由大豆制作。天贝是种发酵制品,做法和纳豆或者豆豉有点像,是由浸泡软化脱壳的大豆放入香蕉叶中发酵制成的。制作好的天贝富含蛋白质,可以代替肉类,而且没有纳豆的奇怪味道。
油炸脆片\虾片(Krupuk)
印尼菜喜欢加入各种香脆的配菜,这种传统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大约9-10世纪,爪哇岛就出现了用水牛皮油炸的脆片,之后则出现了用木薯粉等各种淀粉加入香料制成的各种油炸脆片,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虾片了。
代表食品
印尼国菜
印尼独立早期,广受欢迎的椰浆饭被许多人认为是印尼的国菜,因为它的做法自由,又流行于印尼各地,充满民族特色。但也有许多人认为,美味的印尼炒饭也可以被视作印尼的国菜。
2014年,为了推广印尼美食,印尼旅游部将椰浆饭选为印尼的国菜,因为椰浆饭的配菜可以体现印尼各地的风味,但是也有人指出,仅凭椰浆饭不足以体现印尼美食的多样性。因此在2018年,印尼旅游部又选定了另外5种菜肴作为印尼国菜的代表。
椰浆饭(Tumpeng)
堆成小山一般的椰浆饭,是印尼爪哇岛、巴厘岛和马都拉岛庆祝重要节日的传统菜肴。爪哇岛火山密布,人们尊崇山为先人的住所,象征着祖先的精神,因此将米饭堆成圣山的形状,借以表示感恩。椰浆饭的周围可以放上肉类、蔬菜、海鲜等配菜,根据爪哇当地的传统,这些配菜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
印尼炒饭(Nasi goreng)
一般认为,印尼炒饭起源于中国的炒饭(但具体起源尚不明确)。传统上,印尼炒饭由米饭加上虾、肉、鸡蛋等配菜炒制而成,用甜酱油、辣椒、棕榈糖、姜黄、虾酱、黑胡椒等调味,配上新鲜的黄瓜、番茄、酱菜或虾片以丰富口感。鸡蛋是很多印尼炒饭的必备搭配,它可以直接和米饭一起炒制,也可以做成荷包蛋、煮蛋或蛋卷作为配菜。
沙嗲(Sate)
沙爹是印尼风格的烤串,由烤制的鸡肉、牛肉或羊肉等肉类,配上花生酱、甜酱油等调制的蘸酱以及米糕(Lontong)组成。一些学者认为,沙嗲可能起源于15世纪,也有人认为,沙嗲是在印度或者阿拉伯烤串的基础上,由爪哇岛的小贩们发明的。
仁当\巴东牛肉(Rendang)
仁当起源于西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地区,曾被CNN评为世界最美味的菜肴。西苏门答腊离印度比较近,早在2000多年前就和印度有着密切的贸易交流,因此有人认为,仁当可能是在印度咖喱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仁当一般由牛腿肉制作(也可使用其他肉类),加入椰奶、辣椒和各种有杀菌作用混合香料不断炖煮数小时,直至椰奶变成椰油,汤汁煮干方能制成。仁当香味独特,口感酥烂浓郁,干的仁当可以在室温下保存数周,非常适合长途旅行食用。
加多加多(Gado-gado)
加多加多的意思是混合搭配,这是一种印尼特色的色拉,其起源有本土、受中国影响、受葡萄牙影响等说法。这道菜一般是用烫过的蔬菜加上鸡蛋、豆腐、天贝等,拌上调味的花生酱制成的,可以加入炸葱或者炸虾片丰富口感。
印度尼西亚汤(Soto)
Soto是印尼传统汤的概称,据说和中国南方的草肚有关。Soto一般是以肉汤为基底,加入米粉和各种配菜制成的,可清可浊,可浓可淡,各地风味皆不同。
其他菜肴
蕉叶包煮(Pepes)
印尼各地流行着许多用香蕉叶包裹食材和香料,经蒸煮或烘烤烹饪而成的菜肴,称作Pepes。Pepes一般用来烹饪鱼,当然也可以用来做肉类、蔬菜等。
印尼咖喱(Gulai)
印尼咖喱起源于苏门答腊岛,口味辛辣浓郁,体现了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通常来说,印尼咖喱的香料包括姜黄、高良姜、生姜、香菜、黑胡椒、辣椒、小葱、大蒜、茴香、香茅、肉桂等,加入肉类、鱼、蔬菜等,放入椰奶中煮制而成。椰奶的加入,很好的平衡了咖喱中的各种香料,使之呈现出温润的口感。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有许多种不同的咖喱,一般来多,苏门答腊西部和马来西亚的咖喱比较浓,颜色偏红,而爪哇岛的咖喱则比较稀,颜色偏黄。
印尼肉丸(Bakso)
印尼肉丸是印尼最受欢迎的街头食品之一,它的名字Bakso,来源于闽南话中的“酥”,这显示了它的中国源头(其他来源的肉丸,比如瑞典肉丸,在印尼语中的称呼完全不同)。印尼肉丸的做法和中国福建、潮汕一带的肉丸相近,一般以牛肉或鸡肉制作,配上牛肉汤、米粉、鸡蛋、豆腐、蔬菜等食用。据说奥巴马小时候最喜欢的食物中,就有印尼肉丸(奥巴马小时候在印尼长大),一些印尼的情报人员平时则会伪装成肉丸商贩交流情报。
马来粽(Ketupat)
马来粽起源于爪哇,是当地穆斯林开斋节的传统食物。马来粽一般以棕榈叶、椰子叶包裹糯米等制成,样子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的,但外观多少和中国粽子有些不同。除了马来粽以外,印尼也有许多以香蕉叶等各种叶子包裹米饭制成的食物。
马来烤鱼(Ikan bakar)
烤鱼在印尼各地都很常见。虽然各地烤鱼的配方不同,但大多数印尼烤鱼的口味都比较甜,这主要来自于腌制或烤鱼时刷上的甜酱油。烤鱼的常见搭配是辣椒虾酱、叁巴酱等。
酸辣鱼汤(Asam pedas)
酸辣鱼汤可能起源于西苏门答腊的米南加保地区,如今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各地都很常见。传统上,制作这道鱼汤需要用到罗望子汁(这也是其酸味的来源)、辣椒和各种香料,如今也有调配好的Asam酱供使用。
黑肉汤(Rawon)
这是爪哇岛历史最悠久的菜肴之一,通常以牛肉加入大蒜、小葱、生姜、姜黄、潘济木果等制成。潘济木果(keluak)是这道菜的灵魂配料,它让这道菜呈现出黑色,并增添了坚果的风味。
脏鸭餐(Dirty Duck Diner)
这道菜起源于巴厘岛的Bebek Bengil餐厅。以巴厘岛当地的鸭子加入当地草药、香料等腌制,先煮或烤,然后油炸制成,可以配叁巴酱、混合蔬菜、米饭和各种配菜享用。经过油炸的鸭子外皮酥脆,非常可口。
糯米蛋煎饼(Kerak telor)
这道菜起源于印尼殖民时代,最初是殖民者和雅加达当地富人宴会中的食物。制作这种煎饼,无需任何食用油,先将煮好的糯米放到锅中加热,之后放入香料和蛋(以鸭蛋为佳),定型后将锅子倒扣,用炭火烘烤至香脆,放入磨碎的椰子碎(serundeng)、虾米(ebi)和炸葱即可。
Serabi煎饼(Serabi)
这道甜品可能起源于爪哇岛,看起来有点像蛋糕或者米糕。传统的Serabi由米粉、椰奶和椰子糖混合的面糊烘煮制成,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香兰叶汁以增添风味(和……绿色)。如今也有加入椰丝、花生碎、香蕉、菠萝蜜、巧克力、奶酪、冰淇淋等的魔改版。
印尼菜系巡礼
印尼岛屿棋布、族群繁多,天然就容易形成不同的饮食风格,按照地域和饮食的差异,可以将印尼菜划分为许多菜系。
爪哇菜系(Hidangan Jawa)
爪哇人是印尼人口最多的族群,人数接近1亿。通常来说,爪哇菜口味偏甜,这是日惹人喜爱的味道,而在爪哇岛中部和东北部,人们的口味则偏咸偏辣,到了东爪哇,辣味进一步增加,马都拉岛的食物受东爪哇影响,当地盛产海盐,因此人们的口味比较咸。大多数爪哇菜源自本土,一些菜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8-10世纪,不过也有不少受中国、印度、阿拉伯影响的菜式。
在爪哇文化中,食物是传统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逢婚丧嫁娶,乔迁新居和重要节日,当地人都会择取良辰吉日,在晚上举办盛宴(Selamatan)。传统上,盛宴的客人都是男性,根据亲疏选择,不过准备食物的一般确是女性。宴会以爪哇语演讲开始,主人将在此感谢宾客到来,并介绍宴会的起因,乞求神灵为大家带来平静。随后,在场的人们进行祷告,并分享食物。
巽他菜系(Masakan Sunda)
巽他人居住在爪哇西部和万丹,是印尼的第二大族群。巽他人爱吃新鲜的蔬菜,口味相对清淡、简单。他们喜欢用叁巴酱、虾酱调味,爱吃豆腐、天贝、Oncom、豆酱等大豆制品,常以香蕉叶包裹鱼类制作Pepes。大多数巽他人喜欢坐在垫子上,将食物放在矮桌或坐垫上,用手进食。在印尼,巽他餐厅一般被称为“Kurling”。
巴达维亚菜系(Masakan Betawi)
巴达维亚菜系得名于雅加达的旧称巴达维亚。巴达维亚是荷兰人在印尼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16世纪以来,巴达维亚吸收了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的各色移民,使当地的饮食呈现出融合的特色。总体上来说,巴达维亚菜系和娘惹菜(印尼土生华人)比较接近,大多数菜肴采用煎、炸、炒、烤、炖等手法烹制,注重酸味、甜味和咸味之间的微妙平衡。虽然沿海,但巴达维亚菜系中的海鲜并不很多,反而偏爱河鲜。
巴东菜系(Masakan Padang)
巴东菜系源自西苏门答腊岛的米南加保人,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印尼菜系之一。米南加保人爱迁徙做生意,因此在印尼各地(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不少巴东菜馆。巴东菜系深受印度和中东影响,擅长使用辣椒、椰奶、香料,烹制各种以咖喱和椰奶调味的菜肴。米南加保人基本都是穆斯林,严格遵循清真饮食,特别爱吃牛肉以及牛内脏。
巴东菜系有种非常有名的吃法——巴东饭(Nasi Padang)。这种吃法有点像自助餐,饭店里摆着满满当当的各式巴东菜肴,顾客无需点单,任意取用,最后以拿走的菜肴计费。饭店的服务员一般都是男性,他们可以端着叠了好几层的餐盘到处走动,自如的为客人上菜。
巨港菜系(Hidangan Palembang)
巨港位于苏门答腊南部,是仅次于米南加保的苏门答腊第二美食地域。在穆西河滋养下,巨港地区盛产淡水鱼虾,使之成为当地的主要食材。巨港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和各地的贸易往来,当地流行的Pempek鱼饼,体现了中国的影响;爱吃糖的习惯,来自于爪哇人偏爱的棕榈糖;食用酥油的传统,则可追溯至印度。大体来说,巨港菜使用的香料和巴东菜类似,偏爱酸甜的口味。
亚齐菜系(Hidangan Aceh)
亚齐人居住在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是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尼族群之一。当地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印度、波斯、阿拉伯商人,亚齐的饮食就深受其影响。亚齐菜系的香料组合与印度、中东类似,爱用咖喱叶,许多亚齐食物都是以咖喱和椰奶烹制的。
巴塔克菜系(Masakan Batak)
巴塔克人居住在苏门答腊北部的高地,他们大多信基督教,因此不受清真饮食的限制。巴塔克人非常喜欢以刺花椒调味,他们爱吃猪肉,以及狗肉、狗血、虫卵等不寻常的食材。许多世纪以来,巴塔克人一直顽强地保存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其饮食体现了更浓厚的南岛传统,和菲律宾的饮食更加接近。在仪式活动中,巴塔克人必吃棕榈酒。
巴厘岛菜系(Masakan Bali)
巴厘岛是印尼少数信仰印度教的地区,受印度教影响,巴厘人不吃牛肉,爱吃猪肉、鸡肉、海鲜和各种蔬果,他们有许多为印度教节日准备的传统食物。巴厘岛传统的8种香料为石栗、黑胡椒、白胡椒、香菜、自然、丁香、肉豆蔻和芝麻,他们喜欢用棕榈糖、鱼酱和当地的basa gede酱调味。当地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因此在巴厘岛也经常能见到西餐等。
万鸦老菜系(Masakan Manado)
万鸦老是苏拉威西岛北部的首府,当地主要居住着信仰基督教的米纳哈萨人。苏拉威西岛北部三面环海,土地狭窄,因此米纳哈萨人特别喜欢吃海鲜和森林野味(比如野猪、狗肉,甚至蝙蝠),很能吃辣,很爱放香料。当地的饮食受到中国和欧洲,尤其是荷兰和葡萄牙的影响,从汤、蛋糕和甜点中,都能看到欧洲饮食的痕迹。近年来,万鸦老菜馆在印尼也越来越多见了。
望加锡菜系(Masakan Makassar)
望加锡位于苏拉威西岛南部,当地的武吉斯人是印尼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之一。望加锡人爱吃海鲜和甜食,是很多印尼甜品和汤食的故乡。大多数望加锡汤食都要配Burasa食用,这是种以椰奶调味,用香蕉叶包裹的粽子类食物,随着武吉斯人的迁徙和征战,在马来西亚也常能见到它。
华莱士线以东
华莱士线以东,除了苏拉威西岛以外,其他地区的食物就和印尼常见的差别很大了。
努沙登加拉群岛
努沙登加拉群岛位于爪哇岛到帝汶海之间,绵延约1600千米。这里的人们,越往东,就越接近南岛人和美拉尼西亚人的混合类型。当地气候较为干燥,稻米产量较低,当地人更多地以西谷椰子、玉米、木薯、芋头作为主食。这里的人们爱吃鱼。东努沙登拉加群岛的人们大多信仰天主教徒,爱吃猪肉,受葡萄牙影响较大。
马鲁古和巴布亚
马鲁古群岛和巴布亚位于印尼最东部,一些地区属于大洋洲。和努沙登加拉群盗相比,这里的人们含有更多美拉尼西亚和巴布亚成分(西巴布亚就不用说了),以西谷椰子和芋头、红薯等为主食。马鲁古群岛的人们爱吃各种海鲜、喜欢做烤鱼,以辛辣的Colo Colo调味。西巴布亚的饮食相对更原生态一些,根茎植物的比例更高。
印尼中餐(Masakan Tionghoa-Indonesia)
印尼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福建。印尼菜中以Bak开头的菜,都来源于闽南语中的肉,以Cai结尾的菜,来自闽南语中的菜,以Mi结尾的菜,则来自闽南语中的面,从中即可看出中国对印尼饮食的深刻影响。印尼的华人主要居住在沿海和城市,他们对巴达维亚菜系的影响尤为明显。
印尼的中餐,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其一是来自闽南、潮汕和客家菜的传统食物;其二是借鉴印尼本土、荷兰和欧洲菜的中印尼菜;其三是适应当地文化和口味,使之符合清真要求的中餐;最后则是来自中国各地的新式中餐。
印尼印度菜(Masakan India-Indonesia)
早在4世纪,印度人便来到印尼,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印尼菜受到了印度的影响。印尼的印度菜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印度菜类似,大多和印度的泰米尔人、旁遮普人、古吉拉特人有关。当地印度菜的特点是喜爱用椰奶、洋葱、香菜、自然、酥油、牛奶等调味。印度菜对印尼的影响,可以从印尼各地的咖喱、抓饭和烤饼看出。
印尼欧洲菜(Masakan Indo)
16世纪后,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印尼菜也受到了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菜的影响,荷兰人为印尼引入了面包、奶酪、黄油、蛋糕、饼干、欧式煎饼、烤牛排、咖啡等外来饮食。另一方面,随着移民和殖民者的扩张,印尼菜也影响了荷兰、比利时、南非和苏里南的饮食,如今在荷兰很多城市都可以找到印尼菜馆,当地的中餐馆不少也都供应印尼菜肴。
街头食物
印尼人多地少,城市人口密集,早在9世纪的婆罗浮屠浮雕中,就出现了对街头食物商贩的刻画。荷兰殖民时代,中国的街头饮食文化对印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尼各地的面条、肉丸、春卷(Lumpia,润饼)、饺子、馒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国。而沙嗲、蛋糕和饼干等食物,则体现了印度和荷兰饮食文化的影响。
大多数印尼街头食物都很便宜,价格不超过1美元。大多数街头食物都是油炸或炒制的,比如炸鸡、炒面、炒饭、炸面团等,非油炸的沙嗲、肉丸汤、Soto汤、加多加多、水果色拉也很流行。许多街头食物都是以花生酱调味的,小摊贩们仅需一根扁担,或者一辆推车,就可支起一家自给自足的小摊。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