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寺
|
|
佛国寺坐落在韩国庆尚北道东南的吐含山山腰处。吐含山,位于庆州市东南13公里,被称为韩国五岳之东岳,海拔745米。其西南约2公里坐落着著名的“华严佛国寺”,即佛国寺。地理坐标:35°47′北,129°19′东。
综述
佛国寺始建于新罗第23代王——法兴王(514-540年在位)15年(公元528年),当时称为华严佛国寺或法流寺。以后751年景德五(742-765年在位)时的金大城(700-774年)指挥的翻建工程直至774年惠恭王(765-780年在位)时期才完工。经过了17年的漫长工程之后,才开始称为佛国寺。
经高丽(918-1392)时期至朝鲜时代(1392-1910),佛国寺经过了多次改造,更扬名于世,但朝鲜时代的1593年即宣祖(1567-1608年在位)时期由于壬辰倭乱(日本侵朝战争,1592-1598年),佛国寺自建造后819年时其木结构全部被烧毁。只有当时的石造建筑物得以保全,如:三层石塔和多宝塔的基座和紫霞门、安养门前的大型高台,以及可以拾级而上的石桥形石砌台阶大都是公元前750年前后建造的。
朝鲜时代的1604年(宣祖37年)左右又开始重建佛国寺,至1805年朝鲜时代纯祖(1790-1834)时期经过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后又有许多建筑被破坏、偷盗,可谓是祸事累累。
1969年佛国寺复原委员会成立,在留下遗址的无说殿、观音殿、毗卢殿、经楼、回廊等于1973年复原,大雄殿、极乐殿、泛影楼、紫霞门等破旧的部分也进行了修复。
初建
佛国寺始建于新罗第23代王——法兴王(514年~540年在位)十五年,即528年(一说新罗法兴王二十二年,535年),时称华严佛国寺、法流寺。至751年,景德王(742年~765年在位)时同相金大城(700年~774年)重建,直至23年后的774年惠恭王(765年~780年在位)方才完工,这是历史上佛国寺第一次重建。
佛国寺内有多宝塔(国宝第20号)、释迦塔(国宝第21号)、莲花桥/七宝桥(国宝第22号)、青云桥/白云桥(国宝第23号)、金铜毗卢遮那佛坐像(国宝26号)、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国宝第27号)、舍利塔(受保护文物61号)等许多文化遗产。
多宝塔和释迦塔作为韩国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塔建筑,于1962年被指定为国宝。这两座塔高10.4米,分别耸立于大雄殿和紫霞门之间庭院的东西两侧。多宝塔位于东侧,释迦塔位于西侧。释迦塔共分三层,塔身建立在二层基坛上,是韩国最有代表性的塔建筑。多宝塔是一座八角塔,塔身建立在呈“十”字形的基坛上,四周垒砌石阶,周围加以四角形护栏。多宝塔建筑工艺细致精湛,经过漫长岁月的冲刷仍保存着原来的风貌。多宝塔和释迦塔建筑工艺之精细,堪称8世纪统一新罗时期美术作品的精华之作,四角、八角和圆非常巧妙地揉和在一起,构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大雄殿和极乐殿是佛国寺诵经参佛的地方,通往殿堂的小路东边是青云桥和白云桥,西边是莲花桥和七宝桥。青云桥和白云桥是连接大雄殿和紫霞门的桥梁,象征着俗世和佛界的连接。两桥共有33级台阶,位于下部的青云桥共有17级台阶,上部的白云桥共有16级台阶。青云桥与白云桥分别代表年轻人和老年人,是人生的象征。这两座桥将台阶建成桥的形式,风格非常独特,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新罗桥梁,因而堪称稀有珍贵的建筑国宝。
位于西侧的莲花桥和七宝桥是连接极乐殿和安养门的桥梁,传说只有顿悟极乐之道的信徒才能从桥上通行。两座桥共有18级台阶,莲花桥位于下部,共有10级台阶,七宝桥位于上部,共有8级台阶。这两座桥与青云桥和白云桥相比,规模较小,但建筑风格极为相似。莲花桥的每一级台阶上都镶刻着莲花瓣,经过漫长的岁月已经变模糊或磨损。这座桥不允许通行。这两座桥与青云桥、白云桥都是佛国寺最有代表性建筑物。
青云桥和白云桥的左侧是泛影楼。泛影楼建于公元751年,1593壬辰倭乱时不幸遭到毁损,后朝鲜时代两次重新修砌。现存的泛影楼修砌于1973年,比原来的规模要小。泛影楼呈底部和顶部宽,中间窄的形状。支撑楼层的石柱中,每8根石柱都用不同的石料砌成,并分矗立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泛影楼内部保存有一面大鼓,大鼓屹立于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石龟之上。
有关佛国寺的兴建缘起,或云为“金大城孝亲之举”,并以相关古籍记载为凭。例如,一然在(《三国遗事》卷九(《大城孝二世父母》条,引述(《古乡传》所云。有学者认为,此“大城”就是《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卷九所载之金大正(745年~750年任侍中)。
传说金大城登吐含山打猎,捕杀一熊,熊变恶鬼,在其梦中大加斥责并要求建寺超度。惊醒后,金大城“乃为熊创长寿寺于其捕地,因而情有所感,悲愿增笃,乃为现生二亲创佛国寺;为前世爷娘创石佛寺。请神琳、表训二圣师各住焉。茂张像设,且酬鞠养之劳,以一身孝二世父母,古亦罕闻。善施之验,可不信乎。其佛国寺云梯石塔、雕镂石木之功,东都诸刹未有加也。《古乡传》所载如上”。因之,佛国寺、石窟庵的兴建似乎是金人城杀熊感化孝亲之善举。
实际上,有学者深入研究后认为,佛国寺、石窟庵的兴建,实为安难护国,“欲使魔山平毒嶂,终令苦海无惊浪”,以防止宿敌倭国入侵的国家战略举措。
院落
更值得注意的是,佛国寺的院落布局极具特色,保存了廊院式平面格对、空间形态。现存寺院主要由东、西两院落组成,各以两段式石桥与廊庑连通。这不仅为顺应山势的需要,也应是佛教净土宗莲花接引桥的象征。东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紫霞门、大雄殿、无说殿,体型变化丰富。尤其是大雄殿前双塔对峙的格局,乃中国隋唐时期寺院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敦煌壁画佛寺院除四周回廊外,院内还有一至二条东西向横廊,使院落呈日字形或目字形)。
双塔
佛国寺双塔对峙的布局是典型的佛寺平面形式之一,如韩国感恩寺、浮石寺。在日本,亦保存着相当数量的此种平面布局寺院,如日本药师寺、东大寺等,多为木塔,可借此探究佛教自中国东传之部分线索。实际上,佛国寺这种平面格局应与同时期或之前中国佛寺建筑布局有着深刻的关系,东晋建康长干寺内,已有东西塔对峙的甲面布局形式。中国现存双塔对峙布局寺院较多,较早者有河南内黄县唐天宝二年(743年)所建的复兴庵双石塔,大历六年(771年)所建的河南安阳灵泉寺双石塔。其他如苏州岁汉院双塔、昆明人德寺双塔、山西临猗妙道寺双塔、辽宁锦州北宁市崇兴寺双塔、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宁夏拜寺口双塔以及太原永祚寺双塔等,所用材料多为砖、石,或砖石混合。双塔在寺院中的位置或前或侧,平面形式多样。
总结
总之,佛国寺东西院落并联、院落众多之平面布局,应是统一新罗时期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特色。此时,佛寺院落多少不一、大小自如、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种廊院式布局方式在中国隋唐寺院中得到极大的发挥,古籍记载不胜枚举。
中国隋唐时期规模较大的寺院往往还采用多进多路的格局,且一寺之中多分若干院,如净土院、观音院、罗汉院、经院、塔院、菩提院、毗卢院等,多者达十余、数上余院,院落之间全部飞廊环绕,变化多端,这些应与佛国寺原状较为切合,反映出佛教东传之部分线索,值得深究。
佛国寺的历史建筑遗产保存价值最火的均为花岗岩建筑或石质建筑遗迹,其比例舒展、形象瑰丽,建筑造型、结构技术、构造方法等均独具匠心,足以代表当时建筑技艺之精髓,堪称韩国石造艺术宝库之一。佛国寺内石作建筑,可分两类:一是石质基座、桥梁,二是石塔。
步入佛国寺山门,越三孔石桥为天王门,四大天王肃立两侧,迎面就是建筑在高高石质基座上的佛国寺建筑群。
位于庆北庆州市吐含山中间的佛国寺是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也是代表韩国的寺院。公元535年建成,自公元8世纪重建以来,直至200年后的全盛时期,寺院范围曾扩充到十倍左右。不幸的是,在壬辰倭乱时期惨遭焚毁。其后经过复原重建,真正保持原貌的只有建筑物的石造部分。阿弥陀佛等两座佛像为国宝级文化遗产。总面积为12万平左右的佛国寺寺院内以大雄殿为中心,有多宝塔和释迦塔等在世界上有名的宝物。在观览佛国寺的时候要以严肃的气氛来观览,不要乱动文物,避免损坏珍贵的文化财产。
紫霞门、安养门各悬有二座石桥,那丝毫不变的均衡形态与精巧的石造技术,尽管经过了1,500年的今天仍堪称为美之极致;匡廊与大雄殿,精致地涂上了鲜明的丹青,而其安置释迦牟尼像的内部装饰,更是壮丽;多宝塔如同木雕一般优雅美观;释迦塔、极乐塔、毗卢殿内的阿弥陀佛与毗卢舍那佛像显出了新罗文化的登峰造极之所在,寺内诸多的国宝与文化遗产令人目不转睛,乃至不觉时间之流逝。
交通:从庆州火车站步行30分钟可达
开放时间:7:00—18:00(11月-2月至17:00)
票价:3000韩元
相关文章: